乡村学校发展之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 头条
作者 | 张玥晗,南方周末记者
来源 | 南方周末
近年来从政府部门到民间机构,越来越重视乡村校长的作用,乡村校长被认为是振兴乡村教育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
与此对应的是乡村教育正面临着师资匮乏、与城市教育水平差距日益增加等现实困境。那些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的校长究竟如何面对教育压力?如何将偏远落后的乡村学校办出特色?
“学校里缺年轻老师;老师业务能力不强;留守儿童多,不爱读书,不善读书;学生安全问题成为学校的心病;校长们多数是事务型校长,平日忙于各种事务,参加过校长培训的不到50%,都是凭经验做事。”
2018年9月,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小学校长黄丽君调研该县15所乡村学校后,在一篇微信文章中直指她所见的乡村教育种种问题。
“这是现阶段乡村教育的真实写照。”有网友在文章后面留言说。但另一种观点是好校长能够改变现状,“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观点这几年在乡村教育领域颇为流行。
什么样的校长是乡村好校长?乡村好校长在哪里?他们究竟是怎么做的?
2018年11月中旬,记者从与广东交界的江华瑶族自治县、靠近贵州的新晃侗族自治县,走访了9个贫困县的多所乡村学校。
现实的确如黄丽君所观察,校长们多数面临着硬件不完善、学校资金有限、教师不足、专业水平差、自身缺乏培训机会,留守儿童综合素质和城市儿童差距越来越大等诸多问题。不少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发展空间相当有限,有的学校前任校长改善了硬件条件,增设了多样化的功能室和器材,现任校长却因教师流失率高、缺专业老师,任由功能教室空置下来。
但也有一些乡村学校校长承担了他们应有的责任,创造性地做好了该做的工作,为乡村教育提供了一些新的参考。
01
凌卫斌:一个要管13所学校的“大校长”
目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杰出人才,事实是99%以上的人都不是。鼓励大家留在乡土,留在自己的家,就是在跟每个人想考清华北大的观念做斗争。
凌卫(斌赵/图)
凌卫斌是“大校长”。作为双峰县洪山中心学校的校长,他管理着洪山镇13所农村学校,包括3所初中,10所小学。
从2010年开始,38岁的他就担任“大校长”,先在双峰县蛇形山镇中心学校,2014年来到洪山中心学校。在该中学,他曾要求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中心学校领导班子每周必须到课堂上听六节课,并给老师一些建议。
老师们很看重凌卫斌的建议,因为他是湖南省第十届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他有经验,抓细节,同时又因“大校长”的位置,对整个村镇的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全局观。比如,他在洪山13所学校推行阅读教育,在学校之间实现均衡发展,
在该县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彭文平看来,一所乡村学校有这样的校长很难得,“我们不缺奉献型的校长,但我们缺这样学习型的校长”,而凌卫斌却说自己是个不安分的人,“总想做点改变”。
谈阅读
2011年,我到蛇形山镇中心学校当校长。当时“阅读·梦飞翔”文化关怀慈善基金会在双峰县推行图书室项目,我开始了解这一项目运作。这个阅读项目的核心理念是让农村学生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除了道德品质要求,项目更多的是提供学习方法,希望学生建立良好的日常习惯。我觉得这个理念蛮好的,除了给4万块钱建图书室,还有一些其他要求。
到了洪山中心学校后,我希望这个阅读项目从一所学校扩展到七所项目学校。为什么要推阅读呢?其实看似简单,实际上阅读是一个综合性教育改革,将阅读和学生日常行为联系在一起。比如要求学生进图书室,自己借书,看书,把书放到指定的位置。当进新书的时候,学生、家长和老师一起拆包、整理、包书,这些体验过程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
其次,阅读还延伸出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表达、质疑等能力。看完书你要推荐好书,回答同学的疑问,还要善于提出问题,同时培养归纳和总结能力。此外,我们还有朗诵、演讲、写作等活动,学生们自己做绘本,演绎课本剧,就形成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具体组合,最后通过阅读来推动整个学校管理工作。
不同学校情况不同怎么办?我发动其中三个学校的老师先上示范课,去帮扶其他学校。每年组织一次考核,总结表彰和经验的交流,评选优秀学校,评选书香班级,评选阅读小明星,选出了一批榜样,再把优秀学生的作品放到了每个图书室。不仅读名篇名作,也要读同龄人的作品,通过这些办法,把13所学校的阅读课都搞起来了。
谈教师培训
教师实际上是一个要求很高的职业,不仅对职业能力有要求,还对精神层面有要求。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进来当老师,等于说把一些长得很孱弱的小树苗交给没有经验的你,逼着你想办法。想不出办法的校长就只能维持了。
怎么办呢?我第一个做了青年老师培训,请外面优秀老师来讲。通过一年几次的培训,要求35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参加,现在来看,让年轻老师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
第二,组织全部青年教师参加素养大赛,分初赛和复赛。初赛是以学校为单位,选取初赛名额的20%,参加了全镇比赛。
第三,我们也鼓励老师开展了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了老师做研究的习惯。比如研究学生的阅读习惯,研究提问技巧等等。2016年,老师们报上来29个小课题,我也是规规矩矩搞立项批复。到年底,我们评选教学成果奖。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申报了一批省级课题,包括对留守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等等,这样的教学研究对提升教师水平均有好处。
现在我们有七个市级骨干教师,相对城市的水平有点弱,但在乡村学校中是很不错的,成功地把教师发展作为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支撑点。
谈均衡发展
乡村学校不均衡是普遍现象,像我们洪山镇的学校,小学规模最大的五百多个学生,规模最小的只有数十个学生。老师也不均衡,沿省道边上的学校,交通方便,老师水平相对高,越偏远的地方就越是本地老师,年龄偏大。
我认为,均衡发展应该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去推进的措施。
我把均衡发展设为四个方面,硬件均衡、教师均衡、管理均衡、教学质量均衡。实现均衡,首先从薄弱学校改造开始,硬件改造从县里不同项目争取资金,同时要发挥社区的作用,比如说有些改造资金是乡镇领导出面牵头,聚集民间的资金。
我们有个优势是娄底市一些城区学校派老师来支教,和他们建立联系,我因此也认识不少校长和老师,通过他们帮忙解决一些小设施,比如建一间多媒体教室等。绝对不搞重复建设,尽量把钱用到最重要的地方。通过项目整合,现在13所学校功能室基本齐全,都配有电脑室。
教师均衡怎么做呢?我们也出台了支教制度。比如说洪山一中的老师去最偏远的学校支教,有交通补贴,教师积分评定时加分,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的时候也有优惠。如此一来,就解决了教师不足的问题,实现数量和质量的均衡。
管理均衡有两点,第一实现校长之间的交流,让优秀的校长去不同的学校工作,也能给他带来新经验,他的管理方法能够促进两所学校。第二,建立日常的教学开放日活动,比如说,11月是中心小学的开放日,你定好主题,把全镇其他12个学校跟你这个主题有关的人召集到学校来,你要把你们学校最好的内容展示出来。开放日这一活动现在我们已经坚持了三年,通过这些办法,促进了整个镇的教学管理。
第四是质量均衡,是在前面三个项目的基础上看成效,看效果。目前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比如说阅读评估,我们所有参评的学校都评为优秀。
关于教育
什么是乡村教育的特色教育?说白了,我们乡村要培养留在乡村的人。我不需要去清华北大,就在湖南读个二本三本,回到乡村,过我的生活,但这点非常难的。
目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杰出人才,事实是99%以上的人都不可能。你鼓励大家留在乡土,留在自己的家,就是在跟每个人想考清华北大的观念做斗争。
所以,要转变观念,当然教育也在变。现在有软件可以把语音变成文档,文档变成PPT,PPT变成微视频,这些东西你在哪里都可以学。因此,教育要教孩子学习的能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02
彭维林:在城步县的“西藏”当校长
做好乡村教育的关键是自己的心态,要用一种良好的心态来做这个工作,不把它当负担,我在这个工作中寻找自己的乐趣。
彭维林(赵静/图)
长安营镇民族中心学校位于湖南城步县长安营镇大寨村,这个地方被当地人称为“城步的西藏”,海拔高,风景美。去一趟,要爬很长的山路,盘山公路,山雾缭绕,“像是在天上飞”,这样的路,彭维林跑了十几年。
2018年11月25日,星期天,南方周末记者从湖南城步县赶往长安营镇民族中学。下午,学生陆陆续续返校,在太阳下打篮球。老师杨海岸感慨说,总算晴了,“之前半个月都在下雨,又湿又冷”。他说外地老师在这里待久了,都很容易生病,当地侗族居民会喝一种叫“油茶”的茶,以预防瘴病和抵御湿冷。
第二天清晨,大寨村起了浓雾。住校的学生六点半起床,6点40分,校长彭维林会带着他们跑步,上完早自习,打扫卫生。8点40分,上第一节课。他跟南方周末记者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我的父亲是一位老师,获得过湖南省优秀教师奖。从小我就很崇拜父亲,有一种教育情结,希望长大之后当老师,后来果然考上了师范,19岁做了老师,第一年就当了班主任。
2002年我27岁,在平林中心学校当校长。第二年来到长安营,做长安营学校的业务校长。这个校长很难做,当时长安营镇人口分散,学生人数少,办学规模小,资源分散,很难管理。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2013年促成了长安营学校大合并工程,在原只有近百名学生的中学校址上再征地十多亩,筹集各方资金近千万元,规范化修建了教学楼、综合大楼和一栋教师周转房,并修建了标准运动场,2014年,我正式担任长安营镇民族中学校长。
当时摆在我眼前的困难和大多数乡村小学差不多,老师在这里根本待不住,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升学率很低。这里的确太偏了,年轻教师的婚姻问题都没法解决,我想来想去,觉得只能靠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同时想办法培养本地的老师。
另外,要想留住人,也得真心对人好,长安营镇民族中学的办学理念也写在墙上,“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
尽校长之所能,除了政府拨款,我积极寻求社会力量支持,想方设法改变办学条件。2015年香港应善良基金为学校捐献了30万元,修建了学校综合楼。2015年中国儿童基金会送来了价值40万元的爱心礼品。2017年厦门泉水基金会更换了学校的照明灯。2018年,又引入了歌路营慈善基金会,为学校住宿学生讲故事,建学生亲情屋,心理咨询室都是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建立。
在学校推进特色教育,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持从小事抓起,注重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学校制定了校本教材《学生成长手册》,对学生在校的表现推行两个成绩评估的方法(一个是学习成绩,一个是思想表现成绩)。学习成绩通过考试评估,思想表现成绩通过制定制度,实行操行量化评估。
每天早晨,我带学生跑步,这是想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跑步回来整理内务,是要学生养成好的卫生习惯。课前五分钟,我会带学生读自己编写的国学读本,午间还有书法练习。有关规范内容的教育,包括升旗早操、出勤、文明礼貌、自习、作业考试等各种规范,通过这些要求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
此外,我们还根据侗族特色,编写了山歌读本,号召全校老师写自己的山歌。山歌是一个很有效的渠道,在我微信里有好几个山歌家长群、编写群,借助山歌的形式,搭建起了家长、学生和学校的桥梁。
偏远环境带来了具体困境,但我觉得做好乡村教育的关键是自己的心态,要用一种良好的心态来做这个工作,不把它当负担,我在这个工作中寻找自己的乐趣。或许是这样的心态,我感觉我开始影响了身边的老师们,老师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自然也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由于教师调动太频繁,我也时常感到遗憾。在这里工作4年,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还没有来得及形成鲜明的特色,培养老师和培养学生一样,送走一批成熟的,又来了一批需要重新培养的新人。如果有稳定的十年,让学校按照我的理念去做,从教学来讲,我想应该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出来。
03
曾志权:我把图书馆的书搬进每间教室
我认为没有哪一种理念是适合所有学校的,理念和方法都要从学校师生中挖掘,比如说“崇善教育”就是“陈小”最好的体现。
曾志权(赵静/图)
陈家坊镇中心小学在湖南新邵县很有名气。离县城三十多公里,有2055名学生,不少来自周边乡镇。39岁的曾志权当校长三年,做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把图书馆的书搬进每个教室,建了38个兴趣小组,无人机、机器人编程都纳入日常教学。
学校出了名,这两年有不少学校校长和教育专家来观摩,曾校长也会走出去讲述“陈小”经验。在和南方周末记者聊天时,他讲起了自己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陈家坊镇中心小学的38个兴趣小组,源自我小时候的一个心愿。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读的那个村小学生很少,当时只上语文和数学课,从来就没上过音乐、美术和体育课。我记得很清楚,初中是七个村的孩子到一个地方读书,班上最先有56个人,到了初三毕业,只有13个人,五个男生,八个女生,其他人都去广东打工去了。
初中毕业后我考了中专,当时总分730分,七门课一科一百分,还有30分的体育分。体育考跑步、立定跳远和铅球,前两个,我们农村孩子都没问题,可是铅球我就没投过,考试时就闹了笑话,我看别人都一个手投,心想两只手一起用力不是投得更远吗?结果我用双手一投,老师就问我,谁教你的?我说没人教过,我自己想的,最后老师先跟我讲规则,我再投,投到第三次才勉强及格。去湖北浠水师范学校读书后,也闹了很多笑话,比如说上音乐课,见到do re mi fa so la si do,我就读1234567,广播体操也没做过,跟着别人做,总是慢半拍,别人站起来,我还蹲在那里。那时我就想,既然将来要教书育人,就不能再让其他孩子接受我这样的教育。
19岁师范毕业,我去了陈家坊镇田里小学当老师。第二年,我去了柳湘小学当教导主任。直到2010年,我去了杉木小学当校长,当时老校长退休了,找不到人当校长,中心校就安排我去了。杉木小学只有76个学生,和我小时候一样,没老师,没有音乐、美术和体育课。
当时,我做了一个大家都没想到的决定,体育课一定要上,没老师,怎么上?调整课表,把76个孩子集中到一起,全校一起上体育课,都没学过,从广播体操开始教,学会了广播体操,再学简单的队列。后来全校又一起上美术课、音乐课、品德课。孩子们都是同样的基础,由一个老师上课,再安排一两个老师在边上维持秩序,大孩子先学会了,可以帮忙教小孩子。
这样,孩子们可以唱歌、画画,上学也高兴了,老师们也高兴,课比以前上的要少,多了备课时间。第二年,学校的孩子就变成了108人。学校的变化,其实家长也看在眼里。
第二年,我去了长塘小学当校长,长塘小学比较大,有12个班,老师也多,我就更有条件了,我对老师说,你虽然不是学这个专业,但你可以当专职老师,专门教体育、教音乐。
我喜欢把要做的事情往大的方面去整,用活动督促事情推进。长塘小学周边有几个小学,我就去找中心校校长,想每年搞一个运动会,几所学校都参加,这样就热闹了,大家都来我们学校开运动会,孩子不上体育课肯定不行。后来,有的老师说我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我觉得只要你想把这个事情做好,想做教育,一定能想出一个好办法。
另一件事就是培育老师,你想让孩子有优质教育,没有老师肯定不行,多给老师培训和奖励。我刚去的时候,学校里有15个老师,8个公办,7个代课老师,四年后,有16个老师,全部都是公办的。
2015年,我到了陈家坊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的教育质量在新邵县是一流的,2009年到2017年,七次教学质量检测,我们拿了五个第一,两个第二。教育质量没问题,但有其他问题,一是办学方向不明确,二是没有高效课堂,另外学生综合素质不行,足球队,田径队都没有。
这时候,我也有了一些当校长的经验,我就做了几件事,首先明确校训,提出崇善教育,“育德、创优、尚美”,善于做人,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善于发现。这四个善,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老师和家长。校训要让每个人都记住,我们创作了校歌,设计了校徽,每天上课都要唱校歌。另外,陈家坊镇中心小学的历史很悠久,我们就去发掘学校的历史,查县里的档案,找到了村里的族谱,看看这个学校是怎样传承下来的,明年我们还要搞一个建校110年校庆。
另一件事就是我提出“一师一课堂、一生一特长”。打造高效课堂,每个课堂都要出名师,进行课改。而兴趣小组怎么做呢?就是让老师出特长,学校开班,让学生自己报名上课。有的老师来找我,说自己没特长,我就建议她再好好想想,她想来想去想到自己会十字绣,就开个十字绣的班。
每个星期三下午是专门的社团活动时间,学生实行走班制。我还让老师们把图书馆里的书都搬出来,分好类,放到班上。这样学生可以随时看书。开始问题很多,老师不放心,偷书、损坏书、拿回家丢了的情况都有,我说没关系,书就要用,烂了、被偷了说明还是看了,渐渐大家都习惯了,我们也鼓励孩子把自己看过的书放到学校来,现在教室的书比以前还多。
走班对农村孩子也很新鲜,刚开始有些低年级孩子找不到教室,到了新教室会乱翻东西,损坏桌椅。老师们面对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也不好管理,怎么办呢?要想解决办法,走班也要编排座位,每个孩子有固定座位,责任到人,教室纪律不好管,一个班安排两个老师,一个主讲,一个管纪律,顺便跟着学习,这样哪怕存在老师流动,还有另一个老师能继续上课,也有传承。
此外,我去县里申请了乡村少年宫的经费,有了经费就可以购置基本用品,适当给老师开一点小钱作为奖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老师帮着上课,还有点补助,老师的主动性就调动起来了。
活动当然还是要搞,通过活动才能凝心聚力。上半年是六一期间的素质教育成果展,下半年有一个艺体节。艺体节是一个全镇的活动,2016年开始做,一般是三天的时间,老师带着孩子搞节目,邀请家长和镇上的居民都来参加,全镇人在这里载歌载舞,小孩也开心。这样,兴趣小组就有两个目标,有了激励和成果。
我们现在有38个兴趣小组,书法、经典诵读、种花等等,其中包括了无人机班。无人机是企业捐赠的,我从县里争取来了100架,别的学校拿了不会用,我们学校小孩子抢着报名学。
说到乡村教育的发展,我认为没有哪一种理念是适合所有学校的,理念和方法都要从学校师生中挖掘,比如说“崇善教育”就是“陈小”最好的体现。对于一所乡村学校来说,首先要明确办学理念,然后一任任校长和每个老师、学生都往这个方向走,慢慢来,静待花开,这样做出有特色的乡村教育。
04
李荣胜:码市中学有个“百草园”
要做好乡村教育,首先要热爱,其次要有智慧。有智慧解决学校里各种各样的困难,该做的事情创造性地做。
李荣胜(赵静/图)
从19岁开始,李荣胜开始当代课老师,现在是码市镇中学校长。
码市镇地处湘粤桂三省份交界之处,距离江华县县城一百多公里。2016年,因涔天河水库扩建,从码市中学到县城,要绕路先进广东清远市连州西岸镇,再进湖南,“去个县城要经过两省四个县”,往返近400公里。
从那年起,学校不到六十位的老师,每年都要走十来个,李荣胜说,他完全可以理解,“实在太远了”。
每次下县城办事,李荣胜都是清晨6点出发,下午办完事就往回赶,回到学校就已经是晚上十一二点钟。1995年,从码市中学当语文老师起,他就是这么跑,而第二天一早,他又是全校最早起的人,在操场上等着学生们早起做操。
江华县教育局局长唐孝任对李荣胜的评价是“有情怀”,尤其是李荣胜2013年当上码市中学校长后,“执著”地改变了校园环境,“没有情怀早就放弃了”。
改变校园
我一直在想要办怎样的教育?作为语文老师,我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看到了灵感,要打造一个瑶山深处的“百草园”。
2013年起,我先在教学楼前修了七个小花坛,种植多种花草,在花草丛中安放石桌石凳,并点缀“文化石”。一进校门,就能看见这块文化石,上面写着“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上”。
2014年8月,参加湖南省“未来教育家”培训对我影响很大,也开拓了我的视野,知道了怎么把学生放在心上,怎么培养老师。针对瑶山的特色,我们提出了“乐山乐水·和谐成长”的办校思想。
为了筹集建校经费,我必须从有限的公用经费中“挤”,今年有一点就做一点,明年再改善点。五年时间里,挤出四十多万元先后修建了假山鱼池、花坛石桌石凳、君子园、紫藤长廊、紫薇园、荷花池,将学校的后山修建成一个公园。
很多人亲眼看到后山公园后都会惊讶,一个镇上的学校里竟然有这么精致的小山,小山顶上居然还有一个木制亭子。当年对要不要修山路,老师们产生了两种意见,有的老师怕学生在偏僻的后山谈恋爱,不能修。但我觉得,码市中学的学生多数是寄宿,学生活动的时间空间相对有限,应该多一些活动的场所,需要释放压力的空间。
2016年暑假我们先修了山间小路,当年年末,还在后山教师宿舍空地上挖了一个小小的湖,湖里种上荷花,在湖上建成了一座小小的亭子;2017年春季,小山路旁种上映山红,修建亭子。
教学楼门前有几棵大桂花树,成了码市中学的“校树”,当地山上有兰花,我们就在学校里组织“兰花社团”,广泛种植兰花。事情慢慢在做,学校也慢慢改变了,改变校园是容易的,真正难改变的是人,但改变了校园,也改变了人。
改变人
和多数乡村学校一样,好一点的老师都想办法往县里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会思考两个问题,“如何培养新老师”以及“我们的教育究竟要教什么”。
我喜欢当老师,将来不做校长了,我还想继续当语文老师。哪怕现在当了校长,我还是坚持带一个班的语文课,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我觉得老师能坚守在本地当然很好,如果只是坚守,什么也做不了,我觉得也没用。
仅仅坚守是不够的,还要优秀。我们把办校理念用大红字打到了学校的墙壁上,“让我们一起走向成功”,目标是“学生成长、教师成功、学校成名”。
教师成功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优秀。
我们发起成立了一个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建了一个思想引领小组,引导年轻老师要热爱教育。首先要对教育理念是认同的,有了教育情怀,才会认真上课,再通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等方式进行业务培训,在业务上成为优秀的老师。
而对于学生,要让他们有特长。
2018年11月15日,我在长沙参加马云乡村校长计划总决赛,回来后还不知道是否入选,但多少为自己在评比阶段的羞涩和不善表达感到遗憾,要是我有一个特长,说唱就能唱,肯定会有自信心。学生们也是如此,有某方面特长,有自信,反过来在学习上也有促进作用。现在,学校里有二十多个特色特长社团,其中包括瑶族的传统舞蹈长鼓舞、火烧龙狮社团,成为了码市中学的特色。
有的年轻人回到自己村里,看到学生表演舞狮,都说现在学校办得不错。听到这样的表扬,我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因为我觉得为乡土培养了有用的人才。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责编丨芋圆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